信息超载情况下如何运用情报分析抽丝剥茧魏则
施雯 女,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文化与大都市产业。电子邮稀?编者按:“魏则西事件”在社会引发的强烈反响,发人深省。互联网,时而是将真信息与假消息同时投喂给你的一揽子买卖;时而选择性地说出部分的真相,用“真实的谎言”影响着受众。在真伪难辨的信息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本文尝试利用情报思维与手段,揭秘DC-CIK细胞免疫治疗、武警二院、百度竞价排名等背后的隐情和关联。即便我们触摸不到绝对的真相,情报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无限逼近真相,或至少最大限度地远离欺瞒。
● 拥有“文献意识”
西方有所谓“调查报道记者”之职业,他们普遍认为,具有“文献意识”(documents state of mind)是写出精彩报道的关键[2],这也是日常生活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碎片的关键。要获得基本文件或数据,辅助资讯是最有用的,包括在公共图书馆里收藏的所有的报纸、杂志、书籍;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学术期刊库、数据库、政府网站等。
● 学习“拼图方法”
美国的自由撰稿记者丹尼斯·金将信息调查方法定义为两种,一种是“平行背景法”,当你的调查对象与一个组织有关时,这个组织会留有相关的档案记录,可以通过这些记录顺藤摸瓜找到有关这个对象的新信息。这个方法也可以反过来用,就是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一家商业公司或者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对它的领导和职员个人背景的研究,你也许会有惊人的发现。
另一种方法是“间接背景法”。你也许会发现被调查对象与某种经济、社会利益有密切关系,分析背后更大的环境是理解这种关系的途径。
此外,笔者认为,就像财经记者常常会通过资金链来调查事件的真相那样,调查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有效方法,关键是要顺藤摸瓜,找到尽可能多的碎片。
● 锤炼“逻辑智慧”
因为有了逻辑,我们可以不依靠专业或经验,而施行推论,撇开正确或错误,而只是纯粹得到逻辑成立或不成立的判断。
所有的文献和信息拼图不妨仔细地相互参照,也许就会发现不言自明的漏洞。
单个的信息碎片也可能本身自带“谎言”,或者是通过语言歧义来混淆视听。这时,更需要撇除这些将误导最终判断的语言歧义。
21岁的大学生魏则西,以自身问诊的经历,回应了“知乎”网有关“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的提问[1]。2014年9月,他因身患滑膜肉瘤,通过搜索引擎“百度”查到排名靠前的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武警二院”),受后者“ DC-CIK生物免疫疗法”所吸引,联系该院李姓的主任医生,听信其“该技术是斯坦福研发,有效性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介绍,花费二十多万元却毫无疗效。2016年4月12日,发帖后不久,魏则西不幸逝世。
这一悲剧的发生,有医疗机构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广告推送突破商业底线的原因,也有社会监管乏力的原因。但这些,都是外在因素,是个人能力所无法左右的。笔者想要探讨的重点在于,作为相对弱势的个体,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里,以一己之力甄别信息的真伪,降低风险。
我们不可能是每一个领域的专家,但情报至少可以让我们不那么盲目地迷信互联网时代那些扑面而来的所谓“权威”。本文将不对医学信息做真伪的判断,而只是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寻找零碎信息来进行拼图,依靠逻辑来判断从搜索引擎等渠道所得信息知识的可靠性。而这件事,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下面让我们假作魏则西,按照他的行事顺序,通过“百度”搜索“滑膜肉瘤”,获取“武警二院”的信息,知道“生物免疫疗法”的存在,结识李姓医生进行治疗,等等,尝试将每个环节拆解开来,从情报的角度一一分析,以走近真相。
调查方向1:免疫疗法
对一位绝望的病患而言,互联网检索获得“DCCIK生物免疫疗法”是治愈自身疾病的可能途径,这样的信息是让他无法抗拒的。但是否可以在亲身验证之前,对这种治疗手段做一番基本的了解呢?
笔者的第一个疑问是:免疫疗法真实存在吗?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辖有27个公共的研究所,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笔者登录其官方网站[3],发现“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是明确列出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的原理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天然具有检测和破坏异常细胞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防止许多癌症的进一步发展。网页上写明了“免疫疗法”当下主要的研究方向:第一,为什么免疫疗法对某些人有效而对患有同样癌症的另一些人却无效?第二,如何将免疫疗法扩大至更多类型的癌症治疗?第三,如何将免疫疗法与癌症治疗的其他手段(如放化疗等)有效结合?
文章来源:《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网址: http://www.zgzlswzlzz.cn/qikandaodu/2021/0223/505.html
上一篇:欢迎投稿
下一篇:广纳天下英才海归效力贵州欧美同学会第四届年